新闻资讯
稽查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之
发布时间:2021-10-07 06:16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甘肃省陇南市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仅农村地区就有23.4万农户住房需要重建,18.6万农户住房需维修加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灾后农房重建工作,多次强调:“全力做好汶川地震灾区农村恢复重建工作,加大投入,对口支援,发动群众,加快受灾农户住房重建。”然而随着重建工作的全面展开,新建农房质量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愈加感到灾区农房恢复重建的质量和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抓好这项工作,不可懈怠。

图1 灾情缩影


  一、灾后农房重建的基本情况

  甘肃省和陇南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灾后农民过冬房建设工作,市政府制定了“两年走三步”的农房重建方案:即今年11月底以前,全市完成202个村10.62万户的过冬房建设任务。明年5月底以前,完成第二批224个村的建设任务,明年11月底以前,完成第三批125个村的建设任务。

  一是组织保障。为做好灾后农民过冬房建设工作,陇南市党委、政府层层建立领导小组,每个村都明确了帮扶单位、负责领导和工作队员,全面抓好落实。出台相关的政策规定和实施方案,全力组织好农房重建。

  二是材料保障。陇南市和所辖各受灾(县)在充分挖掘当地企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依靠向省内其他地区采购的方式保障材料供应,并着手恢复或新建砖厂、水泥厂等以增加供给。同时,各级物价部门负责建材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稳定。

  三是技术保障。甘肃省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指导、支持下派出规划、结构等方面的技术人员,深入灾区开展规划选址、房屋鉴定、设计图纸等工作。此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从云南、新疆、深圳选调专家,分三批派驻陇南灾区,主要承担农房建设的图纸审查、施工指导、工匠培训三项工作。同时,还开展城镇房屋的受损评估鉴定工作。三个月内行程万余公里,受到灾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

  四是建设示范房。本着“安全抗震、经济实用、就地取材、节能环保、民族特色、便于自建”的原则,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甘肃省建设厅选调建筑施工企业开展“灾后重建示范村”建设。

  二、灾后农房重建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

  尽管灾后农房重建工作已有序进行,但我们发现,农房重建过程中存在较多的质量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房屋设计、房屋施工、建材质量、现场管理等方面。

  (一)房屋设计方面

  房屋承重结构不合理。抗震构造措施不足,有些村庄地处8度抗震设防区,但只有少数重建房屋设有抗震构造柱;有的房屋无圈梁,或圈梁没有形成封闭的整体;有的房屋正面墙体为砖墙,山墙、后墙为夯土墙,甚至存在土坯墙上直接搭置混凝土预制板的情况,承重体系不符合抗震设计要求。

           
     图2 承重结构不合理                          图3 抗震构造措施不足

  (二)房屋施工方面

  一是房屋基础建设不牢固。有的基础毛石过大或过小,形不成有效拉结;有的基础砌筑砂浆中水泥含量过少,起不到粘结作用;有的基础未经夯实处理,基槽内未清理,存在杂、松土等;二是混凝土标号偏低。有的混凝土砂石料含泥量偏高,杂物较多;有的石子粒径过大,或使用数量过多的薄片石;三是墙体砌筑随意性大。有的砖墙砌筑质量差,砂浆厚度超出标准规定,个别超过5厘米,少数砖墙通缝明显;有的上下层砖之间砂浆过薄,形不成粘结;有的墙体与构造柱之间没有按照马牙槎的方式砌筑;四是钢筋使用不规范。存在箍筋绑扎间距不均匀,甚至没有绑扎的现象。另外,非承重隔墙沿墙高未铺设拉结筋、螺纹钢与圆钢混用等不规范做法也普遍存在。

         
     图4 基础质量不过关                            图5 钢筋绑扎不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