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司长李兵弟谈我国
发布时间:2021-10-07 05:54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我国农村地区的污水治理一直是新农村建设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据统计,全国农村每年有超过2500万吨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造成河流、水塘污染,影响村民居住环境,严重威胁农民的身体健康。农村污水处理难以套用城市污水的末端治理方法,建设较大型的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和集中的管网系统。因为城区人口密度高,集中管网和集中处理可行性强,而农村污水分散,集中管网难以通达,即使能够随主要道路延伸,接管道的费用和长途污水泵站花费都非常高,单位污水处理成本高居不下,寻找适合农村地区村镇污水治理的新模式成为解决农村污水治理的重要途径,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司长李兵弟。

  谈到我国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情况,李兵弟司长介绍,由于村镇污水治理面对的对象比较广泛,治理的目标比较散落,治理的资本比较高企,而治理的效果与投入的成本又不成比例,所以农村地区村镇污水治理始终无法大面积地展开。而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在对环境污染的处罚方面存在政策空白,城市污染大规模向农村转移,又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污水处理的压力。

  好在近几年来村庄整治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污水治理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点工作被各地政府重视起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农村地区污水处理存在一些问题,李兵弟司长简单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一些经济条件好,并且位于重要流域和水资源保护区的小城镇和规模较大的村庄,可以通过采取独立建设或者由大中城市延伸,与周边城镇共建共享污水处理管网、设施、服务等形式来解决。然而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还没有展开农村污水治理实际性的工作,形势不容乐观。

  其次,虽然当前总结出一些治理污水的有效模式,但总的来看适用处理技术推广的力度不够。一些靠近城市的村镇容易采用城市污水处理公共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模式,但对于广大传统的农村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村镇污水处理所需要的一些小型的污水处理厂以及实用的、适用的方法推广应用还缺乏各级政府的有力支持。

  再次,技术研究和技术探讨,包括污水治理的模式、适用实用技术的研发、筛选、推动这些工作都还比较落后。

  李兵弟司长告诉记者,为加强农村地区村镇污水治理的技术支持,2007年村镇建设司从专项工作经费中支出部分经费,邀请科研设计单位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村污水和垃圾治理的技术方法进行专题研究,课题研究覆盖了南方水网地区、北方平原地区、西南丘陵地区、华中沿海发达地区和太湖流域等几个具有地理代表性的地区,在去年12月召开的全国农村地区村镇污水治理专项会议上进行了课题的成果汇报和交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地区污水治理没有技术支撑的困难,为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村镇生活污水处理提供了技术指导,为今后继续推动农村地区村镇污水治理奠定了政策和技术的基础。

  与技术指导相适应的,各地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出的适合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村镇治污新模式也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如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在推动户建生态污水处理池,联户建设污水生态化的处理以及多户集中建设的生态化污水处理设施的时候,把生态化污水处理池作为审批农房建设、农家乐的前置条件,把规划的行政手段和新农村建设结合在一起,这种污水设施建设与政策的联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效地落实了农村污水治理的目标。

  李兵弟司长表示,要解决农村地区的污水治理问题,关键是要摆脱工业化的思维定势,不能简单克隆、直接套用城市污水处理模式,尤其应该打破城市、农村各行其道的惯性,根据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条件等因素,合理统筹城乡资源,寻找成功的经验模式和实用适用的污水处理技术,打破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污水治理这个瓶颈。

摘自《中国建设报》2009.02.19 记者 彭泺